9月29日下午,历史文化学院与内蒙古红山文化与中华早期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了红山讲坛第三十一期讲座。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边疆考古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考古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岩画学会副会长、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魏坚教授主讲。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孙永刚主持,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相关专业教师及研究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中,魏坚教授以“居延考古与额济纳汉简”为题,以1998年至2004年在内蒙古额济纳地区的考古工作为内容基础开展相关研讨。首先,魏老师分别从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历史沿革、额济纳河流域主要遗址分布等介绍了居延地区和额济纳河流域概况。居延遗址位于额济纳河流域,主要城址和重要遗存均位于额济纳河下游西至纳林河。该地区有着丰富的早期文明遗存,是当时各方势力争夺的边塞要地。汉、唐、西夏、元朝等时期均在此地发展城池、驻扎军队。
其次,魏坚教授还讲述了居延地区以往的调查工作历史。居延遗址的大规模调查及挖掘活动,最早可追溯至晚清。早在1903年,科兹洛夫就曾率领俄国远征队对居延遗址中的黑城进行调查,随后斯坦因、斯文赫定等人带领的考察队均在居延地区进行过文化调查并进行一定的挖掘整理。在此过程中,居延城址出土了一万余枚汉简。
接下来,魏坚教授向飞禽走兽游戏大厅下载着重介绍了居延地区考古工作状况和主要收获,其中成果显著的是在绿城子遗址中确认了一处青铜时代遗址以及针对汉代城址和烽燧障塞的考古调查与发掘。绿城子遗址城墙呈弧形,用黄土夯筑,根据土坯修补现象可知大部分城墙从青铜时代一直沿用至西夏。考古队在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城址中发掘了一百平方米左右,清理出了2座房址、1座灰坑和1座二次葬墓葬,推测该墓葬与晚期四坝文化相关。
在整个讲座过程中,魏坚教授还将自身丰富的考古工作经历与研究资料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师生们介绍了汉简的基本知识,生动描述了汉代边塞生活,并且鼓励同学们要培养自身在考古文博领域多方面的能力。
最后,魏坚教授表示,居延考古内容丰富,目前他所完成的工作也仅仅只是一部分,在未来还有许多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等待着一代代考古人不懈努力探索。
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不仅开拓了眼界、学习了新知,并且感受到了魏坚教授作为全国知名的考古学家对于考古工作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情怀。


摄影:刘建蒙
撰稿:李欣洲
校稿:吕富华